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学说,其中主要有四种流行的人类起源学说:第一种进化论,即人类是由古代的类人猿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第二种创世神学说,即人类是由神或者超自然力量创造出来的,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伊斯兰教的真主创世论、中国的女娲造人和道教的“三生万物”理论;第三种外星起源学说,即人类是由于外星生物创造或引导进化而来的;第四种突变论,即人类是由于某种突然的基因突变或者环境剧变而导致的。其实我们仅通过这些学说的概念便可以直观地看出哪种学说更符合科学原理,目前进化论学说有着古人类化石和人类基因序列测算作为证据,而其他学说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为其正名。
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在重庆巫山庙宇龙骨坡挖掘出的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取代了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并且在遗址当中出土了石核、石片等粗制石器和巨猿、大熊猫、斑鬣狗、巨颌虎等哺乳动物化石,成功反驳了国外考古界坚持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谬论。(建始人是和巫山人同一时期的原始古人类)
在巫山人遗址的西南方向有着一群约30万年的后辈——云南元谋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制作刮削器等简单的打制石器,但依旧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范畴,靠采集和打猎为生。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分别在陕西和北京出现了两股华夏古人类的翘楚:一种是距今约80万年—60万年的蓝田人,能够对石器进行大致的功能细分,并且可以直立行走;另一种是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能过制造和使用木器、骨器,但依旧以石器为主,其最显著的举措便是使用人工火,人工火的使用让古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这成为华夏古人类演化的一座里程碑。
随着古人类的持续演化,距今约3万年前的中原大地出现了一群“别人家的好孩子”——山顶洞人,为什么称他(她)们为“别人家的好孩子”呢?因为在华夏其他古人类群还在使用那种粗糙石器的时候,他(她)们已经开始制作简单的骨器和角器,并在其遗址当中发现了穿孔的贝壳和石珠,这说明他(她)们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这些并不是山顶洞人最显著的特征。在其遗址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早期原始部落,在新石器时代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雏形。随着打制石器退出历史的舞台,磨制石器开始了它长达近万年的劳动时光。
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有限,将一些自然界的东西归于上天恩赐,从而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例如:盘古开天(另一说法为伏羲开天);女娲造人等。除去这些拥有浓重神话色彩的故事,在一些古籍当中还有不少无法考证的传言,例如:“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动物养殖”的庖牺氏(另一说法为伏羲氏);“种植五谷”的神农氏等。这些传说和传言大多数都是对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情境进行的想象。
目前,华夏最早的房屋雏形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6700年的陕西半坡遗址,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以半穴式为主,有少量的地面建筑,在之后的人类演化过程中半穴式逐渐被木骨泥墙取代。但是这很明显是北方的建筑形式,那时候南方气候多雨潮湿,建半穴式岂不是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墓坑,可是也不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吧,那当时的食肉动物不得连夜写一篇“桃花源记”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所以南方有一种独特的房屋——巢居(干栏式),其中建造巢居最出名的就是河姆渡人,他(她)们是利用榫卯技术构建干栏式房屋的创始人,是南方史前聚落形态的代表。河姆渡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古人类之一,其遗址内部存在数千年前的稻种残渣,而且他(她)们还发明了一种叫骨耜的工具用来便捷农业生产,这标志着华夏文明已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进入到新型的耜耕农业阶段。
在这些古人类遗迹的墓葬群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同性合葬和女性墓葬坑的随葬品较多,这充分证明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主导地位,揭露了当时母系社会的基本特征:共同劳动,财产共享,社会平等。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男性在生产劳动与部落战争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早期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母系社会的理论基础崩溃,从此父系社会登上了历史舞台。